新时代诗歌北京论坛在京召开
2020-10-20 23:45:21
  • 0
  • 0
  • 33

新时代诗歌北京论坛暨全国诗词诗歌学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10月18日——20日,新时代诗歌北京论坛暨全国诗词诗歌学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王山,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晓雪,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诗词》杂志社社长范诗银等与来自全国各地近40位诗人、学者、评论家,聚焦新时代诗歌、诗词的建设与发展,交流各地诗歌学会、诗词学会的发展经验。会议由《诗刊》社副主编王冰、霍俊明主持。

吉狄马加在讲话中说,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四个自信”,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用我们的笔墨积极书写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无论是传统诗词创作,还是新诗创作,都要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与时代的脉搏合拍。当前的诗歌创作非常繁荣,也涌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但还需要催生一批彪炳史册的时代佳作。同时,要站在民族的、历史的精神高度,积极建构新时代的诗歌美学,用理论指导创作实践。写新诗的、写传统诗词的、编刊物的、负责学会工作的以及参与诗歌评论、翻译的,各方面的同志都要团结起来,达成共识、促成合力,共同促进新时代诗歌从“高原”走向“高峰”。

王山表示,诗歌学会要明确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正确导向,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人民、服务诗人。一、诗歌学会是属于社会和人民的,是党的文艺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坚决、毫不犹豫、不折不扣地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诗歌学会要坚持开放包容,既要坚持原则,也要坦诚相待,与人为善。三、要有大国自信、文化自信,国际环境越是复杂严峻,越需要我们的定力与友善,要创造性地满足各级政府发展繁荣文化的需求、广为传播增强美誉度的需求。

李少君谈到,创新与建构是新时代诗歌的双重使命,只有建构目的的创新,才不是破坏性的,而是真正建设性的,新时代诗歌的出发点是继承、建构并肯定。新时代的共识如何产生,如何理解新时代,从政治的高度、艺术的角度把握新时代?新时代诗歌的首要大事,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到市到县,纷纷以诗歌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仅《诗刊》社发起的征文征集了13万首诗,数量空前,掀起了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诗歌热潮。新时代诗歌第二个重要事件是突发的疫情,从起初本能的情感渲泄,到后期相对理性节制的反思,引发了诗人们天下一家、全球同体的情感。新时代诗歌的第三件大事,是众多诗人亲身参与了脱贫攻坚的伟大社会实践,精准扶贫、乡村建设振兴,这些伟大奋斗中涌现的健康美好的情感,是真正发自内心的。

叶延滨谈到,新时代诗歌北京论坛不断向中国诗坛发出声音,站位很高,旗帜鲜明,方向正确,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中国诗歌委员会是在依靠由优秀诗人、编辑家和评论家组成的各地诗词诗歌学会的代表支持下展开工作。我们既在中国作协的领导下,同时又以不同的身份为诗歌做工作,各省诗词学会互相取长补短,中国诗歌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坐在一起互相学习的姿态非常好。

晓雪表示,《诗刊》社和中国诗歌网联合举办新时代诗歌北京论坛暨全国诗词诗歌学会座谈会,把创作研究新诗和中华诗词的诗人、诗评家召集到一起,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国诗歌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标志着新诗创作研究和旧体诗词创作研究的两支队伍彼此关注互相学习,交叉交流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时代中国诗歌的建设和发展就是要在继承和发扬古典诗词和五四新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要像习近平同志说的那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理直气壮地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豪情满怀地为我们伟大的新时代放声歌唱。

王冰为大家讲述了《诗刊》接管《中华辞赋》杂志的始末。《中华辞赋》从创办以来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管的刊物,针对中央巡视组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诗刊》社克服困难,服从安排,按照中国作协党组的整体工作部署接管了《中华辞赋》,从2021年1月份起,全新推出的《中华辞赋》改版将由《诗刊》全面来负责。我们的原则是以赋为主,诗词为重,散曲、楹联以及诗词鉴赏等为辅,面向全体诗词作者和诗词爱好者。《中华辞赋》将秉承以往办刊的精神,以追求精品为目标,发扬传统、体验生活,用古典诗赋书写新时代,努力将《中华辞赋》重新打造成全国最优秀、最权威的当代诗词曲赋发表阵地。

霍俊明提出,在“21世纪”已经过去二十年之际,有必要对新世纪二十年的诗歌及其对应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语境做出一番考察,从媒介革命、跨界传播、炸裂的电子化诗歌生产,到传统期刊、民间诗刊,译介文化、世界视野,再到电子云图:“克隆体李白”与AI诗歌“类文本”,阶层、身份、伦理写作与“诗歌现实”,以及提速的景观时代:空间诗学或“地域性诗歌”,勾勒出21世纪诗歌整体化的内部演化以及诗歌现象、生态结构和“历史流变”。我们期待着中国诗歌在下一个十年或二十年继续创造出属于“当代诗歌”自身的传统,不分古今,不分新旧,创作出不辜负伟大的时代的作品。

范诗银认为,中华诗词的复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三十年:其一、1957年,毛主席诗词在《诗刊》的发表吹响了传统诗词的“起床号”;其二、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使传统诗词有了“国家队”;其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诗词的发表引领中华诗词卷起春潮。正是在每个三十年的节点上所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使我们对这一复兴进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加深了对这一复兴的必然性、艰巨性的理解。经过百年的自强不息,中华诗词迎来了复兴,形成了“高原”,为中华诗词再出发提供了新起点,进一步坚定了从复兴走向新的繁荣的自信心。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杨克由叶嘉莹记录片《掬水月在手》的首映,谈到中国古典诗歌与当代诗歌的发展问题。尽管叶嘉莹先生研究和创作的是中国古典诗词,但包含了强烈的当代精神。叶先生启示我们,在西方文学的强势影响下,也应不时回望中国的文学传统,在现代诗写作中融入中国资源和东方元素。叶嘉莹先生作为古典诗词教育家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全世界华人更加热爱传统文化,自觉传承中国文化精髓,而对古典诗词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具体到广东,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从交往交流到交心交融,通过诗歌和文学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实现两岸四地民心相通。

内蒙古诗歌学会会长阿古拉泰介绍了新时代草原诗歌的发展经验,对于新时代历史场域中的草原诗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幽微的个体经验如何更具表现力、以不落窠臼地反映宏大时代变迁。无论蒙古马精神,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新时代所带来的都是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这种历史巨变,必然带来新经验、新人物、新文化所构成的全新气象。今天的草原诗歌,就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有效经验,从自身所处的时代景观中发现写作的更多可能,这是草原诗人应有的历史担承,也是必须面对的文学现实。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梁平看来,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但无论个体还是团体,究竟做好了什么样的准备进入新时代?我们一定要有思想的进入,同时要有身体的进入。所谓思想的进入,我们确实要通过思考,要去发现,去指认,新时代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创作源泉,大到公共事件、公共灾难,小到这个新时代提供给我们的新鲜事物,我们很多人面对新时代写作的时候,无从下手,因为他已经缺少了进入现实、进入新时代写作的一种能力。

湖南省诗歌学会会长梁尔源介绍,湖南诗歌学会自2015年8月成立以来,已发展会员1200余人,团体会员单位7个,创办了会刊《诗歌世界》,组织编辑《湖南诗歌年选》。打造了“湖南诗歌学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湖南省诗歌学会以团结、包容、多元、开放的办会宗旨,力求把诗歌学会办成关爱、激励、服务诗人的诗人之家,为诗人提供展示交流、学习创作的广阔平台。充分发挥地方诗歌学会的在繁荣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延伸国家文学创作的机制与平台、扩充挖掘诗歌人才的机制、加大对诗人培训交流力度、加强对诗歌创作的导向机制。

西藏文联副主席陈人杰认为,人类需要高原,诗歌需要高原。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关于“西藏想象”的书写一直是一个热点。过去在许多文人笔下,西藏或者是圣地、净土、最后的乐园;或者是神秘、落后、野蛮血性。在新时代下,我以为西藏的诗歌书写,应回归其本来面目,凸显高地的精神实质,张扬其得天独厚、仰之弥高的胸襟及一望弥千里的视野,以顽强的生命力、独具一格的高原气象屹立于中国的诗歌之林。

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张鲜明介绍,河南省诗歌学会成立于1986年,迄今已有34年历史,河南省诗歌学会担负着团结、组织全省诗人,促进诗歌创作繁荣的使命。河南诗歌学会做出了一些贡献:首先是办好“黄河诗会”,为诗人构筑拥抱时代、体验生活的平台;其二是组织诗人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加强创作,自觉地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群众对诗歌的需求,形成了用诗歌讴歌时代、服务人民的大好局面;其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社会各界合作,建立诗歌传播平台,让诗歌走向大众,让大众走进诗歌。

山西省文联副主席郭新民认为,对于当代诗歌发展,除了追求诗歌艺术上的发展与创新外,必须高度重视诗歌创作的时代性与大众性。好诗不是简单写出来的,而是诗人从心灵深处流淌的。所谓时代性,就是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性。所谓大众性,就是诗歌应该关注民生,关注生活。新时代诗歌传播应尽可能拓展受众群体。诗歌创作应有贴近时代的鲜明主题,应该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新时代诗歌发展要着力打造优秀的创作队伍。

北京市诗词学会会长李福祥指出,北京诗词的特有滋味虽然日渐浓厚,北京诗人在北京滋味的集体意识、集体实践、集体收获方面虽然有了可喜起色,但比起飞速发展的时代需求,和人民群众的呼唤和愿望还有很大距离。一方面,对已有的诗作所蕴含的京味特点挖掘、整理、提炼不够;另一方面,具有鲜明北京特色韵味的好诗词还有待数量、质量进一步提高。愿北京诗人的诗人们汲古倡今,不断创新,在不久的将来绽放出更具北京特色、更具北京韵味、更加绚丽芬芳的诗花词朵。

出席会议的嘉宾还有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梁平,《中国诗歌》执行主编谢克强,新疆诗词学会会长星汉,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湖南省诗词协会会长彭崇谷,河北省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剑章,广东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伟国,安徽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何其三,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曹有云,海南省诗歌学会主席李孟伦,贵州省诗人协会主席郭思思,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诗探索》编委陈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言宏,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知遥,子曰诗社理事胡成彪,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文学与国际汉学院副院长唐翰存,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宁明,宁夏诗歌学会副会长单永珍,《雨花》副主编育邦,《当代诗词研究》主编宋湘绮,重庆作协主席团成员、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副理事长王顺彬,《各界》总编远村,作家网总编室主任安琪,福州市文联干部年微漾,江西省作协第二届“滕王阁”特聘作家汪峰,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等。

本次论坛围绕“新时代诗歌、诗词的创作与发展”“各地诗歌学会、诗词学会的工作经验”两个议题展开。大家谈到,在新时代,诗人、词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书写当下的社会现实,及时反映人民的真实心声,表现新时代的新气象。从今年的诗歌创作来看,诗人们在抗击疫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题材的创作中积极发力,涌现了风格各异的诗歌佳作,但还需要进一步沉思、提炼。在艺术上,要敢于创新,不能总是沿用旧的意象、旧的手法,而是要积极从社会实践中捕捉生动细节、聆听感人故事,并找到能将之诗意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倡导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可以阳刚也可以阴柔,可以明朗也可以含蓄,可以华丽也可以朴素,但都要强调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诗歌作品的优劣,不在于形式的差别,而在于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气象和人民的心声。无论是新诗,还是传统诗词,都是表达现实人生的艺术形式。新诗写作者和诗词写作者要相互学习、借鉴,创造新时代的新史诗,共同促进新时代诗歌的繁荣发展。谈到学会的工作经验,与会的学会负责人表示,诗歌学会、诗词学会要不断延伸工作手臂,聚焦出人才、出作品展开工作,通过多种措施为诗人们的创作提供良好环境。要积极发现那些默默耕耘的基层写作者,给予最大力度的扶持。各地的学会要加强联络,强化与社会各界的合作,通过多种传播手段让优秀诗作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文图丨郭思思、符力、黄尚恩)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